首頁 > 要聞 > 正文

                                                                        融資成本降、信貸結構優 金融支持重點領域質效提升

                                                                        上海證券報|2025年09月17日
                                                                        閱讀量:

                                                                        自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面對各種困難挑戰,金融“活水”持續以降本、擴面、提質之勢,為經濟回升向好注入動能、提振信心。

                                                                        新華財經上海9月17日電 自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金融部門持續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從全面降準降息,到精準支持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系列政策超預期、力度大、工具多、落地快。

                                                                        一年來,金融總量穩、融資成本降、信貸結構優,政策的效果滲透至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微觀“末梢”:福建的小微企業通過低息貸款緩解資金周轉壓力;江西的制造業企業通過“貸款明白紙”,省下高額“過橋費”;科技企業融資獲得了債券市場的新助力;居民消費貸款因貼息政策得以減輕利息負擔……面對各種困難挑戰,金融“活水”持續以降本、擴面、提質之勢,為經濟回升向好注入動能、提振信心。

                                                                        融資成本降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痹趽碛?500多年制陶歷史的晉江市磁灶鎮,密布著大大小小的陶瓷建材企業。經過注漿、成型、修坯、施釉、燒制、冷卻等工序后,一塊塊仿古磚從福建省泉州閩海陶瓷有限公司的廠房運往全國各地。

                                                                        剛剛擴建了生產線,閩海陶瓷的資金吃緊。很快,一筆1000萬元、利率2.65%的廠房快貸好似“及時雨”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企業負責人蘇進生說,在建行申請的貸款,一周內就辦下來了,沒有耽誤生產經營。

                                                                        這樣的貸款利息“減負”,正惠及眾多企業和居民家庭。據最新數據,今年8月,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均約為3.1%,分別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和約25個基點。

                                                                        貸款利率創新低的背后,是宏觀政策持續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一年來,央行兩度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合計釋放流動性約2萬億元;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累計下降30個基點,帶動貸款定價“錨”——兩個期限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均累計下行35個基點。

                                                                        作為除利息成本之外、綜合融資成本的另一組成部分,企業的非利息融資成本也步入了下行通道。

                                                                        “以前貸款像開盲盒,簽完合同才發現還有抵押費、擔保費、中介服務費、評估費等‘隱藏款’?!币患倚∥⑵髽I負責人說,費用層層疊加后,即使貸款利息本身不高,但“體感”的融資成本卻仍然較高。

                                                                        2024年9月起,央行啟動了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目前試點范圍已涵蓋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在試點中,銀行會同企業填寫《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清單》,以一張“貸款明白紙”,列明企業借款需承擔的各類支出,算清融資“放心賬”。

                                                                        江西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是這項政策的獲益者之一。在生產設備升級的關鍵期,企業在郵儲銀行的貸款即將到期,流動資金周轉緊張。如果通過中介機構籌措過橋資金,需支付融資成本逾15萬元。轉機出現在“貸款明白紙”的填寫過程中。郵儲銀行發現企業符合辦理無還本續貸業務條件,為其定制了利率更低的續貸方案,最終節約綜合融資成本約21.9萬元。

                                                                        “一攬子增量金融政策落地成效顯著,在金融總量、融資成本、信貸結構和融資便利性等方面均實現了積極改善?!鼻迦A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

                                                                        信貸結構優

                                                                        近一年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等金融總量增速,始終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央行披露,今年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3.66萬億元,同比增長8.8%;廣義貨幣(M2)余額為331.98萬億元,同比增長8.8%。

                                                                        “金融總量保持合理增長,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支持。同時,信貸結構不斷優化,重點領域貸款增速顯著高于整體水平,資金向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和新質生產力領域集中?!碧镘幈硎?。

                                                                        著眼于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領域。

                                                                        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科技貸款余額達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綠色貸款、普惠貸款、養老產業貸款、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25.5%、11.5%、43.0%和11.5%,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今年初以來,中國的科技“敘事”吸引了全球目光,一批科技創新“生力軍”迎來“高光時刻”。2月,在杭州市余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演講者靈伴科技創始人兼CEO祝銘明的手中沒有一張發言稿。發言稿就在他所佩戴的眼鏡上,翻頁則通過他手上的戒指完成。

                                                                        致力于AR眼鏡等軟硬件產品研發,靈伴科技的AI、AR產品已在80余個國家和地區投入使用。金融力量為這家科技型企業的成長與“出圈”保駕護航。杭州銀行自2020年起與企業建立了信貸合作關系,并在今年一季度繼續向企業發放貸款,支持其科技研發投入。

                                                                        科技貸款量增、價降、面擴的同時,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持續完善,助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擴容3000億元,鼓勵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債券市場“科技板”橫空出世,拓寬科技創新的多元融資渠道……

                                                                        首批“嘗鮮”的蘇州金合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募集資金6億元,主要用于對下屬創業投資基金的出資及置換,以股權形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蘇州無雙醫療是獲益于本次募資的被投企業之一。該公司負責人平利川說,公司長期研發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項目,相關資金將幫助公司加速突破核心技術、增加產能、優化AI遠程響應,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

                                                                        到今年6月末,全市場已有288家主體發行約60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發債企業涉及集成電路、智算中心、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新興領域。

                                                                        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穩”的態勢沒有改變,但經濟運行面臨著需求不足、外部不確定性加大等風險挑戰。在此背景下,金融部門持續加強對消費、小微企業、外貿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我正在裝修新房。家具、家電費用初步算下來要花10萬元左右?!毕M者王女士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這筆不小的開支讓她萌生了通過貸款緩解資金壓力的想法。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出臺后,中行工作人員向其介紹了優惠政策——10萬元、一年期貸款可以享受最高1%的年貼息優惠,將節省利息約1000元。

                                                                        系列增量政策正以金融“杠桿”之力撬動消費潛力: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工具……

                                                                        著眼于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去年央行創新推出了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今年5月又調整優化了相關政策;助力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去年9月央行推出優化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等五項措施,今年5月又降低了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近一年來推出的金融穩股市穩樓市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與預期。

                                                                        “金融穩股市穩樓市政策在防范風險和穩定預期方面成效顯著,股市和樓市逐步趨穩?!碧镘幈硎?,2025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顯著降低,股市主要指數震蕩上行,市場參與度和資金活躍度提升,市場信心明顯回暖。而隨著房地產金融支持政策持續加碼,商業銀行對優質房企融資服務明顯改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降也帶動了居民購房需求溫和修復,多地樓市成交環比改善。

                                                                        展望下一階段貨幣信貸政策,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根據當前經濟增長動能變化、物價水平走勢,以及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需求,預計貨幣政策還會保持支持性立場,主要發力點是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增加信貸可獲得性,激活內生性融資需求,進而大力提振內需。

                                                                        田軒建議,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可擇機降準,釋放長期資金,并引導LPR進一步下行,確保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經濟增長目標相匹配;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擴大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適用范圍,試點“專精特新貸”風險補償機制等,提升對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融資便利化機制,建立民營企業融資“白名單”制度,簡化跨境電商、外貿企業外匯結算流程等。

                                                                        ?

                                                                        編輯:尹楊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