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財經分析】植保、巡檢、表演……民用無人機應用場景如何持續更新?

                                                                        新華財經|2025年07月31日
                                                                        閱讀量:

                                                                        受訪對象認為,民用無人機產業尚處培育階段,建議加強政府引導,提高無人機市場使用率;加強科學管理,實現低空空域資源有效供給;支持高校、企業聚焦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暫無

                                                                        新華財經南昌7月31日電(記者崔璐)近年來,無人機應用日益廣泛,國內無人機保有量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民用無人機在推廣應用方面還面臨運行安全、盈利模式等挑戰。受訪對象認為,民用無人機產業尚處培育階段,建議加強政府引導,提高無人機市場使用率;加強科學管理,實現低空空域資源有效供給;支持高校、企業聚焦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國內無人機保有量超500萬架

                                                                        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巡檢、無人機表演……如今,無人機的應用愈發廣泛。

                                                                        “國內目前無人機保有量估計超過500萬架,居全球第一?!敝薪粎f低空交通與經濟專委會副會長譚翔介紹道。

                                                                        相關企業增長迅猛,記者以關鍵詞“無人機”在天眼查中搜索,共出現7萬多條相關結果。

                                                                        受訪對象分析,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火熱的背后離不開產業引導、人才支撐、市場需求等因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各地紛紛掀起發展“低空經濟”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廣東、江蘇、湖北、江西等多地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超千億元,推動低空經濟持續發展。

                                                                        成立于2020年的江西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專注于無人機組網遙感觀測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得益于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的發展,目前已成長為國內領先的無人智能裝備研發制造與綜合服務企業。

                                                                        位于贛州低空經濟產業園的明德新材(贛州)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無人機外殼制造為主的企業。企業銷售總經理王會志稱,得益于低空經濟快速發展,這兩年企業的訂單量一直保持每年30%-40%的增長。

                                                                        除了我國制造能力強、人才資源豐富為無人機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外,無人機專業人才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江西空中未來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凌岳說,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員工尤其是技術人員主要依靠企業內部培養。這兩年,無論是通過專業機構培訓還是職業院校培養,無人機相關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這對企業的產品開發、應用開發提供很大幫助。

                                                                        安全、盈利等問題備受業內關注

                                                                        受訪對象認為,當前國內無人機在推廣應用方面還存在部分場景不盈利,運行安全或受外部因素影響,相關無人機管理辦法有待優化等方面的問題。

                                                                        ——部分場景使用成本高不盈利。受訪企業表示,當前在一些應用領域,使用無人機成本仍較高,不具有商業可持續性。以無人機配送為例,目前屬于試點起步階段,對于應用企業而言,無人機采購成本、單次運行成本均較高,為鼓勵應用,一些地區對配送企業給予一定補貼。

                                                                        ——運行安全備受業內關注。推廣應用中,無人機安全備受各方關注。比如,無人機表演中受電磁干擾造成無人機墜落的情況讓應用企業感到困擾,以及無人機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是否能保持性能穩定的問題。一些企業表示,目前無人機續航、材料等方面仍存在技術短板,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對無人機有效監測不足,也影響了無人機運行安全。

                                                                        ——相關管理辦法有待優化。多數受訪對象認為,當前在民用領域,無人機推廣應用遇到的較大困惑是“不好飛”。一家集無人機制造、運營、文旅等業務為一體的企業表示,現在申請建設通航機場比較復雜,耗時長。一些應用企業表示,面對客戶的需求,比如表演、物流等方面,沒有辦法確??沼?、航線的申請能夠得到批準,或是多久能得到批準,這是制約企業業務開展的重要原因。

                                                                        讓無人機飛得安全、飛得順暢

                                                                        受訪對象表示,民用無人機產業尚處于產業培育階段,建議加強政府引導,以“無人機+”的思路解決行業、社會治理痛點,提高無人機市場使用率。加強空域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實現低空空域資源有效供給。支持高校、企業針對無人機應用面臨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加強政府引導,以“無人機+”的思路解決行業、社會治理痛點,提高無人機市場使用率。如,針對電網輸電線路設計模型與實體工程偏差的痛點,江西省思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高精度激光雷達無人機體巡飛掃描,結合人工智能偏差識別與三維模型動態校準技術,實現模型與實體精準匹配,能讓應急指揮三維推演更貼合實際場景、外破風險智能預警更具前瞻性,真正具備實戰應用價值。

                                                                        ——加強空域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實現低空空域資源有效供給。受訪企業建議,制定科學合理的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辦法,高效協同不同飛行活動空域合理利用,讓低空空域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更多空域授權地方政府管理。

                                                                        ——支持高校、企業針對無人機應用面臨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受訪企業建議,針對當前無人機使用中面臨的續航、反干擾、多技術融合等共性問題,國家出臺扶持政策支持高校、企業有更大力量投入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場景研發中。

                                                                        ?

                                                                        編輯:丁晶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