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 > 正文

                                                                        一攬子政策落地顯效 中長期資金筑牢穩市根基

                                                                        證券時報|2025年09月17日
                                                                        閱讀量:

                                                                        截至目前,超500家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公告使用貸款回購增持股票,貸款金額上限合計超過1200億元。在校正資本市場超調、穩定市場預期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自2024年9月24日“一攬子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落地以來,資本市場改革風勁,“1+N”政策體系漸次落地,系統性重塑了市場的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市場預期和信心明顯改善。今年以來A股企穩回升,交易日趨活躍。

                                                                        當前,穩的力量還在不斷匯聚。在謀劃“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重點任務舉措時,證監會表示要持續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不斷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積極倡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市場穩定成效初顯,政策重心已轉向結構性增效,強調以深化改革釋放市場內生動力,持續健全常態化的穩市機制安排,將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聚合力助市場穩健前行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市場穩定對于改善市場預期、提振投資者信心以及促進消費和投資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日益增多的外部發展環境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時,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2024年9月24日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形成了穩定資本市場的合力,中央匯金公司在前增持指數基金,央行在后提供流動性支持,這一搭配模式在過往多次被驗證是應對資本市場短期超調最有力的有效舉措之一。全國社?;?、證券投資基金、保險機構以及各類投資者積極跟進,一大批上市公司回購增持,今年以來,中國資產價格走出了一條格外引人注目的上升曲線。

                                                                        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創設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以及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逆周期調節,在資本市場被明顯低估時,便利市場參與方使用兩項工具提供的低成本資金購買股票,阻斷市場走弱的負向循環,是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重要制度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超500家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公告使用貸款回購增持股票,貸款金額上限合計超過1200億元。在校正資本市場超調、穩定市場預期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當前穩定市場的組合拳,既有監管機構的預期引導和規則調整,又有市場“真金白銀”的支持,穩市機制建設從被動應對邁向主動管理,更加重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資產價格穩定被納入貨幣政策視野,類“平準基金”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校正資本市場超調、穩定市場預期,支持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引活水為市場添活力

                                                                        中長期資金是維護市場長期穩定健康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構建“長錢長投”市場生態,是資本市場的重點任務之一。

                                                                        過去一年間,股指的震蕩上行與中長期資金持續的流入相伴相生。保險和銀行理財增量資金進場步伐加快,新基金發行全面提速,企業年金入市比例增加……資本市場的“虹吸效應”,讓各類資金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

                                                                        一組數據更為直觀,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五大上市險企的股票投資金額合計達18464.29億元,較年初增長28.71%;公募基金總規模突破35萬億元,其中,ETF總規模突破5萬億元,年金投資資產凈值較2024年年底增長約0.69萬億元。

                                                                        這與政策的推動密不可分。以《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發布為始,監管部門持續引導保險資金、社?;?、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特別是長周期考核機制的建立,提高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意愿。以公募基金為例,隨著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落地,基金投資業績全面實施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主動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持續優化,公募基金投資行為穩定性提高,基金經理在投資策略選擇上更注重長期投資收益。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指出,在長周期考核機制下,機構投資者會更加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潛力,市場資金逐步向優質資產集中,促使優質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同時,中長期資金入市將顯著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機構投資者占比,進而提升A股市場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

                                                                        建機制增強市場吸引力

                                                                        要持續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有必要進一步健全穩市機制,持續激發市場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政策面看,穩市政策工具儲備充足,“短期流動性支持+中長期改革紅利釋放”為穩市政策提供支撐。

                                                                        要構建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還需要在“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方面下功夫。據了解,證監會將把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推向前進,更大力度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加快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扎實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以發展多元股權融資為重點,健全覆蓋各類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股債期產品和服務體系,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羅志恒建議,繼續提升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規模和占比,更大力度“引長錢”,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引導上市公司完善治理、改善績效、加大分紅回購力度,強化投資者回報,以高回報穩資金活市場。從資產端、資金端進一步固本培元,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平穩落地,取得可感可及的改革成果。

                                                                        ?

                                                                        編輯:王春霞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